专题报道|   图片新闻|    领导互动|  
| 核心论述 | 绿色发展 | 生态研究 | 政策法规 | 会刊阅览 | 美丽兴安 | 工作动态 | 他山之石 |
  发表日期:2017年11月20日  共浏览2012 次   出处: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生态建设的旗帜 全国学习的典范

——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学习考察报告

   

我们会同旗科技工作者协会和老区建设促进会共八名同志对塞罕坝林场进行了学习和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塞罕坝林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经验

(一)基本情况

“塞罕坝”系蒙汉合壁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也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距县城100余公里。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该林场由原国家林业部于1962年建立,1968年划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现有职工1978人,全场经营总面积140万亩,其中林地面积达1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价值达202亿元。

55年来,几代塞罕坝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扎根荒原接力传承,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使一个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坝上高原彻底改变了模样,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同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17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2017828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号召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主要作法及经验

1、克服困难,艰难起步

1962年,针对塞罕坝地区生态破坏严重,浑善达克沙地日盖南侵,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气候环境质量的现实。为了阻挡沙地南移,给北京营造一个良好的空气环境,当时林业部决定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困难重重,他们冒着最低零下43.3的严寒,住马架子,地窨子,啃玉米面窝头,一边种地解决口粮,一边造林。当时通讯、交通、医疗条件十分艰苦。没有青菜就着咸菜啃窝头,没有医院100多公里去县城,没有学校就在马架子里教孩子。由于地处高原高寒,再加上缺乏经验,刚开始时他们造的林今年栽了明年死,死了一茬再栽一茬,他们不断探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同时自己育苗,经过几年的摸索,掌握了当地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并且培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新种苗,为今后大规模造林奠定了基础。

2、坚守信念,持之以恒

创业初期,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的造林成活率不到8%。许多林场职工动摇了,这不白忙活了嘛!关键时刻,王尚海、刘文仕等几位场领导把家从北京、承德搬到了塞罕坝,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塞罕坝,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坚守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成林海不回城”的初衷。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塞罕坝人才坚定信心,一辈接着一辈干。

王尚海,这位当时正年轻的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响应党的号召,舍弃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毅然来到了塞军坝林场任第一任党委书记。并率先把妻子和孩子从北京接到了塞罕坝,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最后他因积劳成疾,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塞罕坝,把骨灰撒在了林海中。

有一对小夫妻,刚结婚就搬到了距场部几十公里的“望火楼”去守护,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水就喝冰雪融化的水,没有蔬菜就泡炒面、啃窝头,他们把孩子生在了“夫妻哨”上,直到孩子8岁了才下山,孩子长到了8岁只认识爹娘,没看过外边的世界怎么样。这对夫妻后来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催人泪下。

3、不懈奋斗,铸就丰碑

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拨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营造起了百万亩林海,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谱写出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铸就了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彰显了三大效益:

一是巨大的生态效益。阻沙含水——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1.37亿立方米。调节气候——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mm增加到460mm。旅游休闲——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使塞罕坝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同时也拉动了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突出的社会效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塞罕坝人铸就了“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    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时代楷模。榜样的力量必将带动人们在共圆中国梦的进程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所带来的正能量远比在经济上带来了效益更为巨大,更为深远。

三是显著的经济效益,塞罕坝林场经过55年的努力,现有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是全世界单体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如果按株距一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了202亿元。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一行人深深地被塞罕坝人的事迹和精神所打动,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一是被塞罕坝人坚守信念、矢志不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所感染 。他们的做法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真正是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法。

二是被他们严谨的态度和过细的工作所感动,塞罕坝人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规律,探索出了一条在高塞、高海地区造林的成功路 。同时他们把“防火”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人人抓防火,个个是卫士,创造出了55年无森林火灾的奇迹。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是被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坚韧不拨的精神所感动。塞罕坝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难以忍受的艰辛,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用辛勤和汗水描绘出了“美丽的高岭”的壮美画卷,铸就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不朽丰碑,令人感叹。

即将离开塞罕坝林场时,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王尚海纪念碑前,大家深鞠一躬,肃然起敬,深深地为这位将毕生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塞罕坝的长者感到敬佩!我们登上了塞罕坝的最高峰,望茫茫林海,听阵阵松涛,吸富氧空气,看遍地花草,犹如进入了世外桃园,人间仙境。难怪塞罕坝人自豪地说这里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鸟的天堂、林的海洋。

三、几点建议

经过对塞罕坝林场的学习考察,结合我旗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我旗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要结合自治区开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结合我旗实际,制定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

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科学论证,分步实施,常期坚持才能收到实效。要切合我旗实际,汇集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反复深入的调研论证做出既切合实际又符合科学规律的规划来,一但做出了规划,就要坚持实施,不能朝令夕改,而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画到底。

(二)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要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的发展理念。特别是结合我旗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实际,要切实制定对天然林保护,草场保护,湿地保护,河流及水源地保护的实施细则,切实加大保护力度,使我们这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家底”既有保护红线,又有升值空间。

(三)要进一步加大自治区级、国家级森林公园建设的盯跑力度,力争近期内有进展我旗的神山景区、杨树沟景区等地正在申报自治区级森林公园。要加大这一项目的盯跑力度,千方百计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大事办成,这将对我旗生态保护与建设起到重要影响。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禁牧的工作力度,更严厉的惩治滥开荒。近年来,我旗的禁牧和治理滥开荒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禁而不严、屡禁不止的问题,滥开荒现象还没有彻底杜绝。因此一定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对滥开荒现象,一定要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并重,使这样的人望而生畏。

(五)要加快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探索个人承包荒山荒坡造林的路径。

国有林场改革已经开始,要加快步伐,解放思想,创新模式,怎么有利于天然林保护,怎么有利于加快生态建设就怎么改。同时,要想彻底改变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就必须积极探索。个人承包荒山,荒坡造林归己是群众最愿意接受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千军万马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并能在短期内收到实效。可以先搞试点,成功后再行推广。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学到了经验,受到了教育,也坚定了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切合实际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有全旗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奋斗,一个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扎赉特旗一定会呈现在人们面前。

(扎赉特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


上一篇:
下一篇: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 关于我们 [14926]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4673]
 · 生态保护红线 [14638]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 [1423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专题报道 | 图片新闻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 蒙ICP备17002217号-1
地址:兴安盟林业局院内 邮编:137400
网站负责人电话:- 邮箱: 377780832@qq.com QQ: 377780832
页面执行时间:74.219毫秒  [后台管理]